浙江之潮译文

钱塘江潮是一自然奇观,古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原文还描写了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岸上观众的情景,既衬托出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课文节选了周密原文的第一自然段,标题为《浙江潮》。

浙江之潮译文,浙江散文精选。  第1张

全文共四句话,开头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浙江之潮译文,浙江散文精选。  第2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然后对潮水由远及近,作正面描绘,最后引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结构极为严谨。

文章语言虽简洁,却传神地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的特点,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写形与色,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远处“方其远出海门”之时,作者形容"仅如银线",“既而渐进”作者比做"玉城雪岭";描写声势,则在比喻之外又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际天而来”“如雷霆”“吞天沃日”;再加上“震撼激射”“势极雄豪”等几个精当的用词,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壮观景象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言散文之后编者附了一篇现代散文《观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更深刻地感受到钱塘潮的雄奇的同时,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感性的认识,感悟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由衷的热爱。

现代散文《观潮》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近,写得有序。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写气势,则从“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到“潮头已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是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写得直观形象。

与周密的精当简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声音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两篇文章的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在浙江温州瓯北有些什么景区

瓯北风景 罗浮山   乐史《太平寰宇记》引《永嘉记》:“此山(罗浮山)秦时从海中浮来”。《永嘉县地名志》:“罗浮山,在江北岸,去城五里,一名密罗山,今名山平头”。此山在瓯江和楠溪江汇合处的西北侧,有两座小山,相距180余公尺。早年,两山犹如两艘巨舰,浮在江中,四周水波粼粼,颠簸摇曳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这里形成一片冲积平原,将两山连在一起,遂成今日状况。   北面的山称章山,海拔51米。山呈长形,酷似一条自东向西爬行的蛇,故又名蛇山。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章山上原有一亭,名“襟江亭”,以唐王勃《滕王阁序》中“襟三江而带五湖”一句而取名。襟江亭踞山俯江,气势雄伟,因年代久远,早已荡然无存。南面的山称罗山,又名合山,海拔66.4米。因山形极像一只自西向东爬行的龟,故又称龟山。山北侧半腰有杨府庙,稍远处有鼋亭和将军殿遗址。山北麓有一口井,清泉终年不涸。   唐张又新《罗浮山》诗云:“江北重峦积翠浓,绮霞遥映碧芙蓉。不知来后沧溟上,减却瀛洲第几峰。”   罗浮石   晋书法家王羲之《法帖》中记:“近代华严石砚,颇佳。”明嘉靖《温州府志》载:“罗浮山,去城五里,有石可为砚。”光绪戊子年出版的《永嘉闻见录》(孙同元著)中说:“旧志云:有华严洞,花木繁丽,自成佳境。有石可为砚。”可见,罗浮山及屏立于北面的华严山,昔以盛产砚石著称。   清《岐海琐谭》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永嘉周永岱陛任主事,尽取罗浮石镶嵌会器等物,满载而归。夏仲鱼诗云:“秋峰尚不载江山,止写临行入画间。今日江山移得去,罗浮石山水中山。”   白水漈   白水漈位为瓯北清峰山山脚白水村,常年流水不断,瀑布凌虚飞下,无可凭依,下有深潭,碧水幽幽。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在浙江省第十中学(现温州中学)任教曾游此地,并作《白水漈》一文,由此白水漈名扬四海,游客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