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真的如历史一样昏庸无道吗
杨广算不上是个昏君,但他可以说是个暴君。说杨广是昏君是不准确的,杨广这一生有功也有过,但总体上功大于过,算不上是个昏君。
昏君的定义如下:昏君,古代对无道的君主的贬称,一般而言,他们昏聩不明、荒淫无道,对国家和民众犯下了许多罪行。
而杨广最多算是个暴君,还称不上是个昏君,毕竟他的功大于过。
历史上大家认为杨广是昏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三征高句丽失败,进攻高句丽的战争,先后动用人力数百万,征调财物无数,大量士兵、民夫死于战场和劳役,由于农村中极度缺乏劳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难以生活下去,引发了大规模隋末农民起义。
2.杨广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劳民伤财。
扩展资料:
杨广的功劳:
1.公元589年,20岁的杨广统领51万大军南下,发动了统一中国南北的战争,隋军虽然是进攻一方。倒是对百姓秋毫无犯,不动陈朝的资产,彻底结束中国已经上百年的分裂割据,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杨广成为皇帝,短时间之内发到多场战争攻吐谷浑,讨伐契丹,大败突厥,远征琉球等,这些军事战争,足见其雄心。
2.大业二年(606年),杨广增设进士科。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杨广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
那时的进士科以考政论文章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通典》说杨广优先考虑的是个人的品质而不是文才。炀帝时还增加了科举录取人数。至大业三年(607年),考试科目已经有了十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
3.因为扬州看花,却造就隋唐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据记载,杨广因为梦见乘龙舟去扬州看花,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动用几十万民工开凿了隋朝大运河。
运河流经今天的三个省六个市20个县区,为南北经济发展,文化的交流,维护全国政权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制,都起了促进作用,与之前的唐朝开凿的运河一起被称为隋唐大运河成为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杨广是一位昏君,但并不平庸。假如隋朝不亡国,隋炀帝经过后人的鼓吹,也是文治武功极为突出的皇帝。只是可惜隋朝二世而亡,后续的唐朝需要杨广昏庸无道而已,以此来证明自己获取天下的正当性。
杨广的功绩有哪些
营建东都洛阳。隋炀帝登基之后,便开始营建东都洛阳。盖在北魏分为东西两魏之后,东西对峙四十多年。隋炀帝为了消除东西之间的隔阂,开始大力营建洛阳。而且,洛阳建好之后,可以摆脱关陇贵族的影响。后世武则天跑到洛阳登基为帝,也是出于相同的考虑。隋炀帝的这番举动,也顺带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平衡了东西之势。
开凿大运河。因为长江自古号称天堑,也阻碍了南北之间的交流。从东吴开始算的话,到隋朝足有360年之久,南北两方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存在极大差距。而从杭州开始,经扬州以达洛阳的通济渠,不仅沟通了南北的交流,后面也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克服了这个分裂中华经济以及文化的障碍,加大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到了现在,大运河还在发挥它的作用,足可以称得上利在千秋。
完善科举。自魏晋以来,做官的权力掌握在了大世家的手中,“九品中正制”更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而科举制在隋文帝时就已经存在,但还不完善,到了隋炀帝时期才真正发挥了作用,以至于影响了后面千余年的时间。科举制的完善,把为国家选士的权力收归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使得贫寒士子有了上升的途径。
经略四方。隋炀帝也是非常有雄心的一个皇帝,他大败土谷浑,设置总管以遥控西羌。突厥、龟兹等三十多国前来朝贡,隋炀帝设置西域校尉来管理。虽然时间十分短暂,但也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对于西域的开发亦有贡献。
为什么说杨广是昏君
营东都开运河,经略四方、三伐高句丽,这些事件其实都是于国有利。十几年的时间,其中任何一件做成功,都可以称得上功劳。但隋炀帝太心急了十几年的时间里,把这些全都一起做了。劳民耗财,无疑是当初人们怨恨他的原因。《隋书》里对此的描述是:“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其中,尤以三伐高句丽最为人诟病。河南、山东一带被做为攻打高句丽的粮草供应基地,但恰赶上这两个省份发生了灾害,百姓徭役繁重,民不堪命。于是,跨州连郡的农民起义就爆发了。
此外,隋炀帝也有好大喜功的毛病。他搜刮各地奇花异果到洛阳,加剧了人民的负担。他陈列文物,大兴歌舞,以夸耀于西域诸国。对于声色,隋炀帝也是大肆享受,使宫人穿上锦绣给自己跳舞。而且,杨广生性猜忌,许多大臣因为不合他的心意,被杨广找个理由杀掉。从这些方面来说,隋炀帝也确实符合昏君的标准。
杨广的名声为何那么差
杨广在位期间,既有功劳,也有过失,但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他的功过。但为什么千余年来,杨广的名声这么差,一直被钉在耻辱柱上?原因大体有以下三点。
第一,他本人确实有昏君的>体现/span>。隋炀帝继位之后,放任了自己的感官享受,其中有许多劳民伤财的举动,这是本来存在的事实。后面的李唐政权,自然也无替他正名的义务。相反,李唐政权还需要刻意把他的过失加以放大,以此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第二,没有继位人对他的鼓吹。隋朝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没有后代替杨广鼓吹他的功绩,自然使得杨广的形象大打折扣。秦始皇也是和隋炀帝一样的境遇,缺少后代帝王的鼓吹,收获的都是不好的评价。
第三,隋炀帝不符合儒家的贤君形象。隋炀帝的作为,是不符合儒家对君王的要求的。而古时候的舆论,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读书人的手中。千余年下来,人们对隋炀帝的形象已经固化,所以才有杨广是昏庸之君的印象。
综上所述,隋炀帝固然有昏君的一面,但并不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天子/span>。只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后继的政权需要他是一个昏庸之君的形象,再加上没有后人替杨广鼓吹及读书人的刻意评价,这导致了杨广有这样的评价。但他无论是完善科举还是开凿大运河的举动,都是惠泽千年的功绩。这一点我们也不能无视,而应该客观地给他应有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