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属楚人,情同兄弟的,湖南和湖北性格咋那么不同呢

你好!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了解两地的历史文化。

湖南、湖北在古代都属于楚国的中心地带,同宗同源,深受楚地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在衣食住行上都是非常接近的,楚文化在湖南、湖北更是根深蒂固。

都属楚人,情同兄弟的,湖南和湖北性格咋那么不同呢,巴蜀情自助火锅烤肉怎么样。  第1张

春秋早期的政治中心是以现在湖北地区为主要辐射地,以荆州最为出名,故称:荆楚。

都属楚人,情同兄弟的,湖南和湖北性格咋那么不同呢,巴蜀情自助火锅烤肉怎么样。  第2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三国志》有云:荆襄九郡北接中原,南临百越,东极吴会,西通巴蜀,有江汉之险,山川之固,又有沃野千里,士民殷富,此形胜之地,兵家必争,所谓英雄用武之地。自古以来,荆楚大地都是风云际会,人文荟萃之所。

春秋晚期的政治中心是以现在的湖南省为主要辐射地,以湘江最为出名,故称:湘楚。

湘楚文化是延续中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结合,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构成了中国璀灿、富有底蕴的文明史。 湘楚文化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政治艺术、史学、文化教育、民俗民风等五个方面。

随着满清对胡广省的撤销,湖南、湖北两兄弟也算是正式“分家”了。两地文化、思想都发生了变化,也就造成了两省人的性格不一样。

结语:湖南人干脆老练;湖北人精明能干,两地一家亲,都是中华好儿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北地处大平原土地肥沃,又处母亲河长江中游,便利的自然条件易于生存,交通的方便接触了各色人员对社会的认知更深,与人打交道更懂得趋利避害,给人的感觉很精于算计,很难从他们身上获取好处,交朋友难于真心,但这样的性格十分善长经商和管理工作,所以出身湖北的商界奇才和企业大家明显多于湖南。而湖南三面大山一面大湖,地无三尺平,大部分地区都是与山为伴,生存环境恶劣,信息闭塞,想要生存就必须勤于劳动惯于吃苦,意志也必须坚定不移的做一件事才能成功,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根筋的坚持,绝不妥协的霸道之气,由于信息闭息,人与人之必须乐于协作善于分享才能更好的生存,所以湖南人善于交友乐于交友,感觉热情好客,人与人之间也多一些温情,家族成员之间都勇于出手相助,对外人的提防警惕性不足,这样的性格易于成大事,但于尔虞我诈的商场,经商是绝对的劣势,所以湖南人从政做学问有优势,出过很多的政界大腕,文化界也是名人辈出,但经济却平平无奇,虽然也不很差,但完全是人勤于劳作资源禀赋好的综合结果,真正的商界奇才还是少见,大部分是搞技术的能人,也逃不过为人打工的名声。综上,湖南湖北虽同为楚人,但楚国幅员辽阔,湖南湖北地形迥异,养育出的人也性格不同,不能一概以论之。

虽然同为楚国故土,但湖南跟湖北根本就不是一码事。当年士族南迁,中原的礼乐文化席卷江汉平原,却在多山的湖南与楚蛮文化相撞在了一起,并一起交汇融合,积淀形成了今天的湖湘文化。在湖南人的身上,你多少能看到楚人的影子,而在湖北的身上你是绝对看不到的。所以,楚国的文物在湖北,文化在湖南。

湖南湖北真不是兄弟,看看抗日战争,汪精卫在武汉成立日委政府,再看看200公里的湖南美一个城市都是誓死抵抗,常德保卫战,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湖南人要耿直好多,湖北人聪明,你们可知道在1999年的广州深圳的工厂门口基本会粘贴一张湖北人不于面试,抹黑湖北人的也不是湖南人……

湖南跟湖北老早就不是兄弟了,湖南人喜欢背地里抹黑他人,湖北的九头鸟象征就是你所谓的兄弟省份湖南抹黑的,一开始我还以为湖南湖北是兄弟省份,后来评论里湖南人一顿嘲讽,我也明白了,原来早就不是了,湖南已经是广东的附属地区了,哈哈哈哈,以后就别说什么兄弟省份了,中部就是一盘散沙而已,哪里有油水就往哪里靠,也就湖北可怜一点,旁边挨着西部,没人靠就靠自己呗,结果湖北一步一个脚印走在了中西部乃至内陆的前面,其他地区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这就是区别:靠人不如靠己

古代巴国有哪些神话故事

巴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太葜即上古时代东方部落首领伏羲,后照为巴人始祖。

巴国正式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年,其都城为江州,灭亡于战国中期,约800年的历史。位于现今的川东重庆一带。灭亡的巴国民族让古巴国变得神秘,民间神话和传说不断。

1. 关于巴国自身

巴国曾被描述成一个不种而食,不织而衣,百兽相处,百谷所聚的国度。巴人刚健勇猛,把老虎作为他们的祖先,还自认为是虎族,以虎为崇拜对象,自称虎人。但与其相邻国度的人称之为“巴人”。

2.巴蛇食象

据《山海经》记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即讲述,古时候巴国的一种蛇,大得能够吃下一头大象,而要笑话整整三年才能把象骨吐出来,如果人要能吃下巴蛇肉,可以终身不用患疾病。

3.巫山女神

传说炎帝的女儿瑶姬,死后葬在巴国的巫山,就成了巫山的神。巫山女神葬在女神峰,而女神峰是巫山十二峰之一,又是十二峰之最,女神峰是伫立于群山之中的一块巨石,远远望去像一位站在云中的窈窕仙女。关于巫山女神的传说有两个:其一,大禹治水到巫山时,遇到阻力无法继续进行,于是大禹就向巫山女神求助,最后在巫山女神的帮助之下大禹解决了巫峡的水患。其二,巫山女神会楚襄王,楚襄王梦见巫山女神,说自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来“巫山云雨”,和“阳台之梦”成为男女欢好的典故,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被时常引用。

4.呼归石

现朝天门外,南岸涂山脚下的长江之中,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名曰:呼归石(影响航道,现已炸毁)。远古时候,发大水灾,百姓疾苦,一位叫鲧的天神偷了天帝的“息壤”在鸱鸟和神龟的帮助下拯救了百姓。天帝知道后把鲧杀了。鲧虽死但是他的正义之心却还在,最终变成了他的儿子大禹,大禹从天而降,到了江州和涂山女相遇并结为夫妻。接着,大禹道凤凰山查看水情,水神兴风作浪,长江浊浪排天,回家后对涂山女说:“我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治水去了,你舍得我走吗?”虽然涂山女恋恋不舍但还是送下山去,大禹变成犀牛沿江而下,涂山女站在石坡下望着大禹远去,哭泣不止。

三年过去了,大禹回来了。可将要道家时,看见下游洪水依然泛滥,转身离去,这是涂山女出来,却看见丈夫又走了,她站在江边的石头上深情的呼喊:“禹啊,快归来吧!”

又一个三年,长江洪水治平,他还未进家门听说天帝搬来巫山又把长江阻塞了,转身又离去,涂山女听见熟悉的脚步声,出门探望,又跑到呼唤禹的地方,奇怪的是,那块石头比原来变得更高了,原来涂山女思念大禹的深情感动了龙王,龙王派神龟蹲在那里,以便涂山女登高望远。

大禹再次归来,涂山女喜出望外,拉着大禹说:“你终于回来了”,大禹说:“不行,还有汾河,渭河,淮河没有治理好,天下洪水不平,我绝不回家”,便转身又走了。涂山女看着远去的大禹的背影站在江边,大喊道:“禹啊,我在这里等你一辈子”,涂山女天天等,久而久之,她便化成了一块石头,也就是所说的“呼归石”。

关于古巴国的历史记载也不多,但是作为巴蜀之人,对巴蜀有着浓厚的故乡之情,无论是神话是还历史事件,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