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良祖籍

刘忠良(1907一1978),祖籍山西省夏县尉郭乡西洋桥村人。

1925年1月,夏县师范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2年。

刘忠良祖籍,保德旅游团收费标准及服务特色。  第1张

1937年,在太原加入牺盟会,被分配到保德县任牺盟会秘书。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忠良祖籍,保德旅游团收费标准及服务特色。  第2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939年2月,日军侵入保德县,刘忠良在该县四区参加抗日游击队,任参谋。4月,中共北方局党委调其到偏关县,任中共偏关县委统战部长。4月,日军占领偏关县城,其参加决死四纵队,担任18团3营营长,开展抗日斗争。

1940年2月,晋绥边区党委任命刘忠良为偏关县县长。

1941年5月,调任晋绥边区第二专署秘书兼民政科长。他努力工作,征集物资,保证部队供给,优待抗属,被评为甲等模范,参加了1944年底晋绥边区召开的群英会。

1945年4月,任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民调处干部科副科长,党支部书记。

1947年4月,任晋绥边区行政干校主任。

1949年2月,任西北行政学校副校长。同年12月,随军南下到四川,任川北行署副秘书长、党总支书记。

1952年,先后任中共西南局人事部办公室主任、民族事务委员会业务处处长。

1955年1月,调任西南民族学院任党委副书记。同年8月任副院长。在民族学院,他工作认真负责,亲自编写讲义,亲自授课,组织学术研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做出巨大贡献。

1978年去世,享年71岁。

忻州的油糕有几种做法

特别感谢邀请~油糕是晋北及晋西北地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地方特产名吃。忻州的油糕因地区不同,做法也略有差异。保德油糕具有代表性,保德的吃法与周边的地区明显不同,周边的五寨、神池人用素糕(不用油炸)烩菜,而保德人则是把软米(黄米)磨成面粉,凉了之后拌成小块垒,上笼蒸熟。蒸熟后,开锅趁热把面揣成团,然后擀成面饼抹上红枣卷成圆圈切成片状,或擀成面皮包上豆馅、菜馅,或擀成面块分上下两层中间夹馅翻成麻叶状,然后上油锅一炸,这就是保德油糕。

油糕因与“高”谐音,成为当地一带的饮食文化

娶媳妇要吃糕,盖新房要吃糕,孩子过满月要吃糕,过生日要吃糕,新春佳节更是离不开吃糕,总之人们大事喜事都离不开吃糕,带有一种吉祥高升的寓意。即使在“文革”那个困难时期,每逢婚宴喜事,人们也要象征性地吃上两个油糕。油糕早已深入忻州人的心里。

忻州地处晋西北地区。所辖市县区域内如忻州、原平、五台、繁峙等县盛产黍子。所以当地人自古以来就有吃糕的习俗,尤其在红白事宴上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糕分为油炸糕和素糕两种,油炸糕的做法:先把糕面用水和成半干半湿的状态(繁峙人叫擦糕面)然后在开锅的笼屉上撒开,一层一层的撒直到把糕面撒完盖好锅盖蒸十分钟左右即可,把蒸熟的糕面倒在大盆内用力拿两只拳揣(繁峙人叫揣糕)。揣好的糕如果这时候吃即为素糕,可以泡烩菜、羊肉汤等。把糕面拽成跻子用手压成饼状下油锅炸就是油炸糕。当然也可以包各种馅料如豆沙、红糖、和各种菜馅(繁峙人好吃苦菜馅)。当地有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的俗语,说明糕是一种非常扛饿的一种食物。很受忻州人民喜爱。